【臺江內海】
為17世紀臺灣南部的一座大潟湖,簡稱臺江,現亦多寫為台江。此湖位於台南海岸邊,是為台南市外海沙洲與海岸線中間所圍繞而成,長度約為數十公里。而內海中最大島嶼為大員。
荷蘭人在17世紀抵達時,今臺灣的西南部仍為成群羅列的洲潟海岸[1]。
清代,潟湖因曾文溪改道等因素而日漸淤積。一些地名可以佐證:例如西港鄉今不靠海,但由地名可知當時西港曾有內海的港口。
原台江內海淤積後,最普遍的用途是闢為魚塭。在日治時期時,抵達海濱的二鯤鯓砲臺(億載金城)尚需要竹筏。但台南市政府則於1990年代開發第五期重劃區,填平魚塭及遷移市政府至此後,目前已成一片市區至億載金城為止。
台江內海較大的遺跡是四草湖及鯤鯓湖。前者匯流鹽水溪、竹筏港、運鹽古運河、 嘉南大排等河川,在安平及北汕尾之間出海,也是昔日安平舊港的所在地;後者則於戰後改建成為安平新港。
【台江國家公園】
為中華民國第八座國家公園,於民國98年(2009年)12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。其名稱得自於古代台灣西南部曾存在之台江內海。範圍包括臺南市安南區與七股區濱海陸域、包含安順、四草、鹿耳門以及海域至澎湖縣東吉嶼
國家公園名稱源自18世紀以前台灣西南之潟湖台江內海,唯潟湖在清中葉以後逐漸陸化,潟湖外側的鯤鯓(即沙洲)亦與陸地連為一體,僅餘四草湖、鯤鯓湖與若干濕地等遺蹟,成為重要生物棲息區。另外,台江亦為歷史上數起關鍵事件發生地;例如鄭成功由鹿耳門水道進入內海,出奇不意攻擊更早在此殖民的荷蘭人,使臺灣發展為漢人優勢社會。
台江國家公園最特別者,在於由地方政府推動、而非過去由中央政府主導。地方政府積極推動、稍後並由中央賡續完成計畫。在多次確認範圍後除增加臺灣海峽海域部份外,亦將鄰近之七股區一併納入並擬名台江黑水溝國家公園(「黑水溝」為臺灣海峽之俗稱)。2009年6月29日,內政部通過計畫,為便於國際行銷,確立以台江為名;同年10月15日,公告計畫,管理處則暫設於安平港;同年12月28日,台江國家公園正式成立,為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。
在台江國家公園成立前,曾規畫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(1994年11月30日成立)、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等加以管理。後者組織今日尚存,但部份區域移交台江國家公園管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