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

臺灣14個原住民族群簡介





賽德克族
人口約有7,275(10004月數據),擁有獨特的生命禮俗和傳統習俗,因崇信Utux的生命觀,而延伸出嚴謹的gaya/waya生活律法系統,並發展出許多特有豐富的文化,如文面、狩獵、編織、音樂、語言、歌謠與舞蹈。賽德克族視Sisin鳥為靈鳥,舉凡打獵、提親都聽Sisin鳥的鳴叫聲與行徑方向做決定。


賽夏族(矮靈祭
主要分佈於苗栗縣南庄、獅潭二鄉及新竹縣五峰鄉山區,人口約有6,019(10004月數據)。社會組織以父系氏族組織為主,各氏族團體傳統各有其圖騰象徵物。清領時期紛改漢姓,逐以原圖騰譯為其姓氏之名,如「風」、「日」、「夏」等姓,祭儀活動以矮靈祭為其中最重要者,而族中歌舞精華亦以此為主,由於居住地鄰近泰雅族,在物質文化上受其影響較多。


排灣族(石板屋、琉璃珠、百步蛇紋、貴族頭目)
分佈區域於北起大武山、南達恆春、西到枋寮、東到台東太麻里的中央山脈兩側。人數將近90,811(10004月數據)。傳統的貴族頭目為各部落的政治、軍事、甚至宗教領袖,自成一獨立自治單位,由於人口眾多,血緣關係較廣,盛行貴族近親聯姻的結果,使得某些地區出現少數貴族統領數個部落的超部落聯盟情形。物質文化上以琉璃珠、鐵器、銀飾等為貴重物品。傳統的陶壼雕塑及樑柱木雕,以百步蛇紋及人頭紋象徵貴族的崇高地位。


雅美族--達悟族(拼板舟、飛魚祭、種植水芋、唯一海洋民族
分佈於台東的蘭嶼島上,為台灣唯一的一支海洋民族,人口約有3,956(10004月數據),島上有六個村落,由於生活環境的獨立,傳統文化保存得最為完整,部落間的糾紛都以親族群體相互協調解決,社會活動則端賴父系氏族群體及魚團組織來管理。物質文化表現極為豐富,雕造板舟技術,打造銀器,捏塑陶壼泥偶之技藝均具特色。傳統的地下屋冬暖夏涼極具,全年的祭典儀式以配合捕撈飛魚之活動為主,視飛魚為神聖物,歌舞方面婦女的頭髮舞在各原住民族群獨樹一格,而男士們的勇士舞則是另一種力與美的表現。


鄒族(男子皮帽、紅衣、貝殼裝飾、戰祭、吳鳳傳說
分佈於嘉義縣阿里山鄉為主,部分亦居住於南投縣信義鄉、高雄縣桃源、那瑪夏鄉二鄉,目前人口約有6,840(10004月數據)。社會組織以嚴格的父系氏族組織及大、小社分脈聯合之政治性組織為主,部落事務及祭儀都以男子會所為中心,稱為「庫巴」,結婚前的青少年必須居住於此,同時接受訓練,而女性則禁止進入。部落的祭儀以「戰祭」為最重要,其中整修會所、修砍神樹、迎靈、娛靈、送靈之祭儀過程繁複,音樂性及節奏性最為人稱道。


卑南族唯一沒有頭冠的族群--花環,十字繡、年祭、少年猴祭、大獵祭、聯合年祭
分佈於台東縱谷南部,其強盛時期曾統轄東部族群七十二社。目前人口約有12,357(10004月數據),全族分居八個部落,有「八社番」之名。各部落間因起源傳說的不同,可分為:由「竹子而生」起源的卑南群和由「石頭而生」起源的知本群。傳統社會組織以長女承家以及男性年齡階段組織為主。男子會所為政治中心及教育場所,未婚男性必須居住在會所接受軍事訓練以防衛部落,並依照年齡分為數個年齡階級。


阿美族(人數最多、母系社會、豐年祭
分佈於花蓮北部之奇萊山平原,南至台東及屏東之恆春半島等狹長之海岸平原及丘陵地區,目前人口約有188,797(10004月數據),是台灣原住民族中人數最多者。傳統社會制度以母系氏族組織為主,男性被招贅後共居於女家,有關家庭親族事務與財產由女性戶長做主,惟重要事務,如婚姻、分產則必由出贅之母舅返家共同決策;然而,部落性之政治、司法、戰爭、宗教等公共事務,則由男性組織之男子年齡階級組織處理。傳統祭儀以部落之豐年祭為主,其中過程以表達部落男子年齡階級新成員之加入意義為最重要。


撒奇萊雅族
分佈於花蓮奇萊平原,人口約569(10004月數據),經濟產業以漁業及狩獵為主。屬於母系社會,採入贅婚,從妻居,情形與阿美族相同。「Miamaivaki長者賜飯」是長老們祝福未成年青少年們的一種儀式,是特有的傳統。


布農族(八部合音、打耳祭、祈禱小米豐收歌
分佈於中央山脈海拔一千至二千公尺的山區,分佈廣及高雄縣那瑪夏鄉、台東縣海端鄉,而以南投縣境為主。人口約有52,824(10004月數據)。社會組織以父系大家族為主,戶中的人口甚至亦包括非血緣之同居人,故傳統家屋規模均較大。年中的祭儀行事曆以小米播種、除草乃至於收割等生長過程為主要依據,其中以除草之後祭儀中所唱的「祈禱小米豐收歌」,以精緻搭配合宜之八部合唱聲勢最為壯闊。「打耳祭」為部落男子成長階段最重要的生命社儀。

魯凱族(鼻笛、百步蛇
分佈於高雄縣茂林鄉、屏東縣霧台鄉及台東東興村等地,人口約12,183(10004月數據)。傳統社會組織分為貴族與平民兩個部分,貴族享有神話上血緣之優越性及土地所有權之經濟特權;平民則以發展個人領導能力,農產豐儲以及通婚等方法來提昇地位。繼承方式以長男為主。


邵族(祖先因追逐白鹿而定居日月潭
分佈於南投縣魚池鄉及水里鄉,人口約704(10004月數據),相傳邵族的祖先因追逐白鹿而遷至日月潭定居,其部落社會組織是以父系外婚氏族為其文化特徵,受漢文化影響頗深,但其固有的成分依舊存在,每家之客室內側左牆腳所懸掛的祖靈籃,為不見於其他族群的文化特質,頭目平時是部落祭儀的決策者與社會事務的仲裁者,職位通常由長子世襲,最具代表性的音樂是杵歌和杵音。


噶瑪蘭族
噶瑪蘭族,過去居住於宜蘭,目前遷居到花蓮和台東,人口約1,258(10004月數據)。因為相信萬物有靈而延伸出特有祭儀文化與治療儀式。治療儀式由巫師擔任,先以酒請示之後,再祈求祖靈降臨治病,在治病過程巫師還需吟唱專屬的歌曲。


泰雅族(祖靈祭、紋面習俗、口簧琴
分佈在台灣中北部山區,包括埔里至花蓮連線以北地區,目前人口約有81,848(10004月數據)。傳統生活以狩獵、山田燒墾為主。織布技術發達,技巧繁複且花色精巧,其中以紅色象徵血液,具有生命力,可以避邪,故而喜好紅色服飾,有紋面習俗。社會組織以祖靈祭祀團體為主,最重要的祭儀活動為祖靈祭。歌舞動態活動以口簧琴與口簧琴舞為其特色。


太魯閣族
人口約27,071(10004月數據),在距今大約三四百年前,從南投縣境越過中央山脈奇萊山,克服自然環境的險峻,沿著立霧溪山谷向東遷移,數百年來已經和南投原鄉發展出不一樣的民族風貌,他們曾經歷抗日最長的戰爭,長期以來,也曾胼手胝足的一起開創族人的未來。太魯閣族人除了擅長的狩獵、編織以外,目前還保有傳統的製刀匠和巫術,每年也都會舉辦祖靈祭。

圖片來源:康軒五上社會課本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